项目名称:电气自动化技术示范性特色专业
立项时间:2012年8月
项目建设经费:
电气自动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经费总预算为:1300万元,其中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建设40万元;校企合作机制建设100万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0万元;课程体系建设190万元;专业教学团队建设170万元;实践教学条件建设530万元;专业教学资源建设90万元;教学管理制度40万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35万元;示范引领作用建设65万元。
项目建设目标:
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同盟体”为依托,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以引入国际认证机构,建立国际教育培训认证中心为载体,优化“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国际水准人才,助推行业发展;以名师、大师工作站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教学团队;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和空间教学社区建设为重点,建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以引入专业评价机构为切入点,健全“双闭环”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以创服务品牌为宗旨,广泛开展技术服务,发挥专业的社会服务和示范引领功能。通过3年建设,打造成“育人同盟体,就业共同体,资源有共享,行业有影响”的示范特色专业,为湖南制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成为湖南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品牌和示范辐射窗口。
1、在20家装备制造行业企业设立企业岗位监测站,实时反馈企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变化情况;通过麦可思等数据分析专业公司,建立岗位人才需求信息分析模型,准确把握专业调整关键信息;建立完善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成立“电气自动化技术校企人才培养同盟体”,健全理事会章程和运行机制,明确企业、学院、专业责权利,建立国际教育培训认证中心。引入国际认证标准,校企共育国际水准人才,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生态环境,推进本土装备制造企业海外扩张,吸引国际装备制造企业来湘投资。
3、深化“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生产性实习实训比例达实践教学总课时的60%。优化基于职业活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深化“推挽式”教学模式改革,与中联重科、博世汽车等企业共建5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开发10本工学结合教材。拓展“订单”培养规模,“订单”培养比例50%以上。
4、建立技术名师、技能大师工作站,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院级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7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100%,专业教师获硕士学位比例大于60%,承担8项以上省级课题。建立100人的动态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5%。
5、按照企业车间建设标准扩建、新建智能产品开发工作室等4个校内实训室。依据实训基地的设备优势,承接长沙及周边地区企业的产品加工、技术服务,企业化运作实训基地,3年内合同到款额60万。实训基地周开放时间16小时以上。新建10个校外实践基地。引入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吸引企业参与专业实训基地软件建设,共同完善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6、依托“世界大学城”,构建含专业教学资源库和专业仿真实训平台两个核心资源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空间教学社区。完善空间教学社区管理功能建设,提高资源共享效益,扩大辐射范围。
7、以企业行业、学生家长、国际论证机构、专业评价机构等为评价主体,构建“双闭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加强人才质量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快速响应机制,积极探索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强化顶岗实习“五定”管理,探索多要素、多形式、多途径的评价模式,全面推进形成性评价。
8、每年为社会输送200人左右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8%以上,对口就业率90%以上,企业满意度95%以上,收入高于省内同类专业毕业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技术服务,建设期内,完成各类社会培训不少于5000人次,校企合作30项以上,到款额160万元以上,申报专利2~3项。
9、指导6个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培训师资120人以上,将人才培养方案等专业建设资料和6门核心课程资源向全国共享和推广,每年承接兄弟院校教师培训和学生实训400人次,发布一次改革成果,举办一次现场观摩会。
项目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近年来,湖南装备制造业以超过30%的幅度快速增长,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提出持续强劲的需求。调查显示,“十二五”期间,全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所需的自动化技术人才年需求达16000余人。通过我们对中联重科等112家企业的调查,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年需求将达6000人。
在人才供应方面,我省23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每年毕业生2000人左右,而且,各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许多院校专业规模偏小,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布局,打造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具有重要的意义。